王維基 [頭絛日報 24.07.2008 ]
看報有以下一篇文章標題:「嗜上網小學生閱讀能力差」,小標題為:「每天不應多於一小時」。單看標題,會讓人以為意思是:喜歡上網的小學生,閱讀能力就會較差,所以上網時間每天不應多於一小時。可能因為從事網絡工作的緣故,我有一些不同看法。
文中提到小學生使用MSN及討論區時,會較多使用簡單語句或創新語言,長時間接觸這些不受規範的語言就會令閱讀能力下降。我想,不單止是小學生,在成年人的商業社會裏,我們使用電郵時,都會出現類似情況。例如,我們說「YOU」,都不會全寫,只會簡單地打出「U」字;使用語言的目的,就是要溝通,希望盡快將自己的意思準確地告訴對方。如果新語言出現了,而這些新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更簡單、更快地表達意思和情感,我覺得這未必是一件壞事。又舉一個例子,我們常說「O嘴」,我覺得這個詞語真的能夠繪形繪聲地表達情感,以前的文字又確實難以描繪出這種神態。
近年,牛津字典加入了三千多個新文字。我們須要不斷創新,才可以準確地掌握新文字。難道,今天的溝通,還要用古文,甚至是文言文或詩詞嗎?若果如此,我們又是否能夠精確地表達今天的意思呢?上網與閱讀能力下降,我覺得,真的難以將兩者扯上關係。其實在互聯網世界內擁有的文字,應該會比圖書館更多,有了互聯網,小朋友只需在家開電腦,就可以從全世界各地找到所需資料,連圖書館都不用上了。圖書館只是一個實體,讓我們看到許多尋找知識的人聚集在一起。
也許有傳統教育界人士認為,習慣上網的學生傾向缺乏社交生活,這個說法讓我更難理解。上網的人士中,約有七成會使用MSN等即時通訊工具,其實這類即時通訊工具打開了對外溝通的大門,讓人可以與海外及平時不易接觸的朋友聯絡,基本上,它可以幫你擴大生活圈子。試想一下,以往大家少有機會與過百位朋友聯絡,今天,有了MSN及facebook等工具,會讓你更容易認識新朋友和與舊朋友聯絡。我就透過facebook找回很多久未見面的中學同學。似乎,大家都過份集中於小部份壞的例子,透過互聯絡認識了壞朋友;其實,有沒有互聯網世界,大家都有機會認識到壞人。
[ec: 語言、文字本是用於溝通,會隨着時代而變,不同年代有不同方法。認識新朋友的方法亦由開party到disco,及現在的互聯網世界,年長的一群亦不比年青時段容易接受"變"。但如筆者說,對你不好/不友善的人("壞人"的定義每人不同)處處有,還是要自已懂得觀人而擇友。]
看報有以下一篇文章標題:「嗜上網小學生閱讀能力差」,小標題為:「每天不應多於一小時」。單看標題,會讓人以為意思是:喜歡上網的小學生,閱讀能力就會較差,所以上網時間每天不應多於一小時。可能因為從事網絡工作的緣故,我有一些不同看法。
文中提到小學生使用MSN及討論區時,會較多使用簡單語句或創新語言,長時間接觸這些不受規範的語言就會令閱讀能力下降。我想,不單止是小學生,在成年人的商業社會裏,我們使用電郵時,都會出現類似情況。例如,我們說「YOU」,都不會全寫,只會簡單地打出「U」字;使用語言的目的,就是要溝通,希望盡快將自己的意思準確地告訴對方。如果新語言出現了,而這些新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更簡單、更快地表達意思和情感,我覺得這未必是一件壞事。又舉一個例子,我們常說「O嘴」,我覺得這個詞語真的能夠繪形繪聲地表達情感,以前的文字又確實難以描繪出這種神態。
近年,牛津字典加入了三千多個新文字。我們須要不斷創新,才可以準確地掌握新文字。難道,今天的溝通,還要用古文,甚至是文言文或詩詞嗎?若果如此,我們又是否能夠精確地表達今天的意思呢?上網與閱讀能力下降,我覺得,真的難以將兩者扯上關係。其實在互聯網世界內擁有的文字,應該會比圖書館更多,有了互聯網,小朋友只需在家開電腦,就可以從全世界各地找到所需資料,連圖書館都不用上了。圖書館只是一個實體,讓我們看到許多尋找知識的人聚集在一起。
也許有傳統教育界人士認為,習慣上網的學生傾向缺乏社交生活,這個說法讓我更難理解。上網的人士中,約有七成會使用MSN等即時通訊工具,其實這類即時通訊工具打開了對外溝通的大門,讓人可以與海外及平時不易接觸的朋友聯絡,基本上,它可以幫你擴大生活圈子。試想一下,以往大家少有機會與過百位朋友聯絡,今天,有了MSN及facebook等工具,會讓你更容易認識新朋友和與舊朋友聯絡。我就透過facebook找回很多久未見面的中學同學。似乎,大家都過份集中於小部份壞的例子,透過互聯絡認識了壞朋友;其實,有沒有互聯網世界,大家都有機會認識到壞人。
[ec: 語言、文字本是用於溝通,會隨着時代而變,不同年代有不同方法。認識新朋友的方法亦由開party到disco,及現在的互聯網世界,年長的一群亦不比年青時段容易接受"變"。但如筆者說,對你不好/不友善的人("壞人"的定義每人不同)處處有,還是要自已懂得觀人而擇友。]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