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普通人,聽了多年社會上複雜的辯論,覺得眾說紛紜。來到2012年,政府在換屆前夕宣布:醫療改革正式上馬。 報章全版刊載改革的藍本和路線圖,醫療供款的細節、安全網措施。評論員在電台和報章暢論改革的利弊得失。即是怎樣?她問。
她多了一個中央醫療儲蓄及保險(「康保」)戶口。每月二萬元薪水中有600元(3%)自動轉帳過去。過去幾年醫療改革辯論總算給她一點好處:僱主也要供1%,另外政府從500億撥備中配對補貼1%,即她的「康保」戶口每月共有1000元。其中700元自動轉作個人醫療保險的保費,其餘300元是儲蓄,供日後不時之需。 戶口有了,但即是怎樣?她又問。
她覺得自己身體不大好,不知是不是更年期到了,去看附近的女醫生。女醫生說,做全套檢查吧,大約三千元便可以了。女醫生問,你有沒有醫療保險?有,她忙掏出新領的「康保」戶口卡。 女醫生解釋,一般婦科檢查並不能用「康保」全包。「安全網」是用來應付較嚴重的病。你沒有在「康保」以外加買個人醫療保險嗎?沒有的話,我寫介紹信給你去政府醫院專科門診排期。 (《求醫暫借問》‧一)
一問
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名普通白領,給她一個名字,叫美寶吧。到2012年,美寶52歲,單身。父親早年去世,母親80歲,身體多病。醫療改革啟動,美寶有了「康保」戶口,每月支付700元買強制性醫療保險。她的母親沒有「康保」戶口。 美寶不大能明白的是,強制性醫療保險給她的保障是什麼,是否很值得每月供款。她踏入更年期了,為何又不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保險去做身體檢查。 鄰居阿珊是醫療保險的信徒,熱心地向美寶解釋,保險就是互相幫助,真有急切需要的人一時掏不出醫藥費,有保險便可免致陷入經濟財政困境。美寶當然不至於連這個概念也沒有,她不明白的是,既然急病和重病已有公立醫院這個安全網,為何又要另外弄一個複雜得多、限制也多的安全網? 阿珊解釋,公立醫院的安全網承受不住全民需求,個別專科的輪候期超逾一年,有保險便可以選擇排快期,而且公私營醫療任君選擇。 美寶不解,如果公立醫院的安全網再也靠不住,我的媽媽多病,但無醫療保險,須排大隊輪候;我有「康保」但比媽媽健康,反而可以打她的尖? (《求醫暫借問》‧二)
一答
阿珊不知道怎樣解答美寶對醫療保險的疑惑。阿珊自己是小學老師,比美寶年輕,現在開始向「康保」戶口供款,除了保險之外,醫療儲蓄那部分會累積,到六十五歲有多一筆錢「傍身」。阿珊的丈夫也工作,有「康保」,另外還為兩個孩子供款,一家都有得益。美寶的「問題」是無兒無女,與母親相依為命,着緊母親還多過自己,「康保」卻並不是為老人而設計的。 如果我是阿珊,我就會這樣說:「康保」制度大約可覆蓋人口的三成(不包括退休人士、領綜援家庭、低收入人士)。這三成人口有了保險,可以去看私家醫生,進私家醫院,估計可因此減少對公立醫院的一成需求,間接也是幫了那些像美寶的母親那些仍在公立醫院求醫的病人。 美寶的另一道疑問—— 她有些不適,為何不可以使用保險去做身體檢查——也有合理解釋。一份「康保」醫療保險,每月才七百元保費,一年才八千多,如果人人都隨意去檢查這檢查那,報銷一萬幾千,這個「康保」不是馬上破產了嗎? 宏觀道理很大,美寶聽了,一定不會再問,但是她感性上的疑惑其實並未紓解。 (《求醫暫借問》‧三)
問家庭醫生
2012年,有了「康保」戶口,但美寶不識得怎樣使用。幸而,政府預見到市民對醫改新局面是需要適應的,及時宣布「家庭醫生名冊」快將公告。市民要知道如何正確使用「康保」,除了看宣傳單張之外,可以向自己的家庭醫生查詢。 美寶去到自己的女醫生的診所。時值初秋,等着看病的人很多,女醫生還是抽了點時間見她。美寶問,你算不算是我和我媽媽的家庭醫生? 女醫生微笑道,你和你的媽媽是一個家庭,我是你們的醫生,都可以算是家庭醫生,但你問的是「康保」和「家庭醫生名冊」,這方面我自己也在等政府通知。 鄰居阿珊最愛新鮮事物,一早就打聽到,家庭醫生是一個粗略的統稱,當中有少數是「家庭醫學」專科醫生,大部分是普通基層醫生。像美寶到街角診所看病的那位女醫生,就是一個基層醫生。基層醫生人數多,但並不是每一個也會列入「家庭醫生名冊」,有些醫生可能不申請,有些申請了但尚未能獲批。 阿珊一家四口,此外還有父母,早就找到家庭醫學專科醫生,現正鑽研「康保」新制度的使用細則,看病也得用腦走位啊! (《求醫暫借問》 .四 )
學習「醫改」
美寶眼見阿珊胸有成竹地迎接「醫改」,不禁有點忐忑。她也有點奇怪,自己的教育程度和阿珊相差無幾,日常大家都是看那份報章、聽那幾個電台,怎麼她對全新的「醫改」了然於胸,自己就毫無頭緒?想來,一定因為她有一個比較博識的丈夫吧? 阿珊聽了大笑:我先生才不理這些生活瑣事呢。她又說,我和你的最大分別,是我帶着兩個孩子,經歷過這麼多年的「教改」,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,比起來,這個「醫改」的遊戲規則,簡直是小兒科!而且,我教書,家長們靠我解釋各種改革新規定,至於為自己的孩子部署,更是不容有失。 阿珊安慰美寶,你不用想得太複雜,「康保」是一種「低保費、大眾化」的醫療保險,基本上是讓中產階層多一個求醫的選項,可不是為每一個人度身訂做安全網。你須放下自己的特殊要求,先弄清楚它保什麼、不保什麼,保障的上下限又如何,再行因應便是。 美寶惘然。不是我想得複雜,其實是它自己複雜啊。 幸而,傍晚時,護士來電話報喜:我們的醫生申請列入「家庭醫生名冊」,獲政府審批了。 (《求醫暫借問》‧五)
三問
美寶到街角診所見她的女醫生。自己太笨,弄不懂「醫改」的新規則A要來麻煩醫生,這是第三回了。她有些不好意思,心一亂時,也講不清楚要問什麼,唯有把阿珊「迎戰醫改」的心得照搬一遍,問女醫生:是不是這樣? 女醫生笑說,你的鄰居很聰明。的確,學會「康保」是怎樣的一種醫療保險,就能用得着它。例如說,如果你貧血,需要到醫院照內窺鏡,等不及公立醫院排期,去看專科醫生,用「康保」去私家醫院檢查,這是可以的,當然自己也要付一部分。 但是美寶總是接受不了,媽媽有病,但沒有「康保」啊!媽媽為何得不到新的保障。 女醫生說,政府另外為長者推行了一種「醫療券」,就是那個「錢跟病人走」計劃。伯母本身是公立門診的長期病人,可以申請「醫療券」,用來看列入了「家庭醫生名冊」的私家醫生,伯母看病就有津貼了。 美寶更迷糊了:我的「康保」,不可用來看普通科家庭醫生,只是用於昂貴的私家醫院專科服務;媽媽沒有「康保」,只有「醫療券」,病情複雜反而看普通科醫生? (《求醫暫借問》‧六)
保障老人
女醫生對美寶說,你不能老是拿自己跟伯母所得到的好處對立起來。即使政府不推行「康保」,香港早已有百多萬人買了各式各樣的私人醫療保險,你以為這些醫療保險多數保障誰?都是年輕人、中年人和他們的子女。哪有醫療保險是專門保障七八十歲的老人的呢? 美寶有點領會了:「康保」是為中等以上的階層而設的住院及專科保險,不是日常看小病的保險,不是全民保險,更不是給老人的保險! 女醫生見美寶若有所悟的表情,不禁莞爾。政府最初諮詢時不是早就說明了嗎?「康保」強制「打工仔」齊來買保險,是輔助性質的融資,為中產而設的。 美寶又想不通了。政府不是一直宣傳說,實行「康保」,今天你幫上一代的老人,日後你自己老了生病,就由下一代人助你看病?不是人口老化才要改革的嗎?老人卻不能直接從保險得益? 女醫生說,怎樣的一個醫療制度最能讓老人得益,她也不大肯定。「我聽過一次老年醫學演講,說二十一世紀的大挑戰,是有很多人,自己都六十多歲了,還照顧着八九十歲的父母。這是人類歷史的新事物!」 (《求醫暫借問》‧七)
問媽媽
美寶從沒有這樣想過——五十二歲的自己,八十歲的媽媽,原來是人口老化的整幅大圖畫的一部分。一直以來,社會上討論人口老化,都是連着一大串數字來講的:老人人口的比例百分之十幾,平均壽命八十多,耗用醫院病床多年輕人幾倍,要融資多少億元才能解決人口老化的醫療需求…… 這樣反覆想着,回到家,見到媽媽自個兒斜歪在沙發打盹,她的眼眶竟有點發熱起來。她擠到媽媽身旁,輕輕為她撥好稀薄的銀絲白髮,卻把她弄醒了。 都看過醫生了嗎?拿到藥了嗎?有沒有事?媽媽問。美寶忙道,沒事,只是去問清楚醫生,到底用這個新的「康保」看病是怎麼弄的,就是太長氣,倒耽誤了醫生診症。 媽媽,你知不知道,原來你是合資格領取政府的「醫療券」津貼的? 不要,我們又不是沒錢看到醫生,政府津貼就留給人家吧。當年你未出來做事,家中多困難你爸和我都沒有申請援助。 不是與人家爭津貼,現在醫療改革了,這是你應得的呀! 我都八十歲了,說不定明天閉上眼就見你爸去,不要給我弄這麼多麻煩了。什麼改革津貼,你自己去拿吧! (求醫暫借問》‧八‧完)
Comments
Post a Comment